海外投资研究

「芯观点」集微访谈专访吴雄昂:海外并购日趋艰难,中国半导体还有

来源:半导体投资联盟添加时间:2022/03/08 点击:
       跌跌撞撞近一年半,从一开始就屡遭反对和质疑的英伟达收购Arm的交易最终宣告失败。安谋科技(中国)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雄昂在接受集微访谈专访时指出,Arm并购未能成行,作为一个独立的架构,独立的生态发展,这更适合Arm,同时也更适合中国的产业。
 
       2018年4月,安谋科技(中国)有限公司(Arm China)正式开始独立运营,新公司在深圳注册,中资占股51%,Arm占股49%,合资公司全面负责Arm在中国的所有业务。不到四年的时间里,年轻的安谋科技发展之路可谓波折重重,但吴雄昂仍愿意坚定地携手中国半导体产业奔赴星辰大海。
 
       中国半导体海外并购之路被堵上了吗
 
       2018年4月,安谋科技(中国)有限公司(Arm China)正式开始独立运营,新公司在深圳注册,中资占股51%,Arm占股49%,合资公司全面负责Arm在中国的所有业务。不到四年的时间里,年轻的安谋科技发展可谓波折重重。
 
       吴雄昂总结了中国半导体消费市场几个鲜明的特点,一是体量巨大,接近4000亿美元的容量,成长速度也非常快;二是本土系统品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,现在已经超过30%;三是应用市场对芯片消费的牵引力度非常大,在本土品牌的应用市场牵引下,本土芯片设计成长空间巨大。
 
       这样一个庞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,造就了中国的芯片设计和开发上极具特色,也极大地带动了本土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。
 
       吴雄昂认为,Arm的成功,一小部分是自己的成功,一大部分则是归功于产业。有产业上下游支持生态,建设Arm生态,反哺Arm技术,然后一起取得的成功。“在这样的背景下,Arm代表的不仅仅是它自己,更代表了整个产业链,所以Arm作为一个独立公司,上不上市本身可能不重要,重要是它是否能扮演一个中立的角色。”他强调,“相信大部分产业的合作伙伴都认为,Arm保持一个独立公司的状态是最适合产业发展的。”
 
       吴雄昂表示非常支持Arm能够独立上市,并期待把Arm的技术在中国继续落地,帮助整个产业在新的计算革命浪潮中取得更好的成就。
 
       回过头来看这桩并购案,已经成为数字经济下芯片重要性被重视程度日益凸显的缩影,尤其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,各国监管机构对大规模半导体并购审核会日益收紧。
 
       吴雄昂认为,这项并购失败也标志着未来大型的半导体并购会越来越困难。“当然最近AMD收购赛灵思已经通过了,所以我认为还是有机会的,只是并购困难度会增加,但不管怎么样的并购,必须要明确的对产业的利要大于弊,这样的并购可能才能进行。而中小规模的并购可能相对会容易些。”
 
       对于想要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半导体企业,他建议,首先要明确并购的目的是什么,为了营收、技术还是其他?“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进行全面的并购,通过IP授权或者类似的商业合作方式,也可以达到类似的目的。”
 
       举例说,安谋科技的成立实际上是Arm把中国的业务全部拆出来,成立新的合资公司,它不是并购,而是分拆,但是同时拿到了Arm的所有的技术授权和专利授权,如此一来所有在中国的业务还可以继续往前进行,这也是一种方式。
 
       “不管是并购、授权,或者合资公司,我们都是希望通过技术的共享,推动产业的发展,改善人类的生活。”吴雄昂强调,“我想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,都希望技术能够推动人类的发展。所以在并购过程中,尽管比过去的困难度肯定要大了,但沟通工作要更早、更好地进行。”
 
       美、欧相继出台芯片法案,有何意义?
 
       欧盟执委会2月初制定10亿欧元的计划促进芯片生产;在此之前,美国国会通过520亿美元的“芯片法案”,旨在提高对中国的竞争力。除此之外,近日意大利、加拿大等国家也纷纷宣布国家半导体投资战略。
 
       吴雄昂指出,这些举措背后是两方面的缘由。
 
       首先,半导体发展周期太长,仅仅依靠商业资本无法满足行业需求。其次,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,进一步提高了芯片的重要性。
 
       他举例说,一个IP产品平均需要七年才会打平投资,芯片可能好一点但是也很少有公司能在两三年内打平投资,这意味着行业内基本上4~6年的周期才能真正收回成本,超长的投资回报周期使得商业资本和政府支持尤为重要。
 
       “各个国家或地区都想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,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作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,通过合作、授权、合资或其他方式进行技术共享。”他解释,比如在应用产品上,各个地区有自己的最终产品,这样既保障了安全诉求,又能在共同技术发展中共同进步。因此期待世界作为一个开发者社区共同推动技术的发展,实现经济效益和供应链的发展。
 
       另外,他还认为,上述法案的关键还是创造核心价值,这个投入不仅需要企业,也需要社会资本甚至政策方面的共同投入,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,对各个国家的产业都是一件好事。“在这方面过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政策是相对超前的。”
 
       缺芯何时能解
 
       进入2022年,关于全球缺芯态势的判断已经出现分歧。吴雄昂认为,造成缺芯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因素,一方面,5G、汽车智能化等应用带来多样化的需求上升,另一方面则是疫情、产业链的脱钩和科技战导致的担忧等。
 
       “预计今年上半年都还会有短缺,可能最快要到下半年甚至更久才能完全解决。”吴雄昂分析,“半导体行业周期很长,应对短缺的问题,不能用短期思维来解决,而是要看长期投入,而且要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做更多投入。”
 
       他强调,针对不同的工艺,不同的应用领域存在不同的缺芯问题。预计下半年或明年汽车缺芯程度会缓解得相对快一些。但是部分制程到明年还将持续供应紧张。此外,人才短缺也不可忽视。
 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也不能忽视。吴雄昂补充说,过去几年以及新宣布的半导体投资太多了,在将来某个时间可能又会出现产能过剩。“紧缺-过剩”这个反复的过程是半导体行业永恒的话题,我们也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如何去度过下一下过剩周期。
 
       汽车“新四化”推动算力需求激增
 
       2021年,受芯片短缺的严重影响,全球汽车市场遭受重创,累计减产破1000万辆,全球汽车产量连续第二年保持在7340万辆轻型汽车的低水平,与受到疫情危机严重影响的2020年相比,仅增长3.8%。
 
       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,带动了整体产业价值链构成的升级,汽车芯片含量及重要性成倍提升,反过来也推动汽车逐渐从机械产品属性向电子产品属性演化,而当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汽车“新四化”浪潮将催生汽车电子技术在信息通讯、电子电气架构、软件架构、处理器和传感器等五个方面发生变革。
 
       汽车领域的变革对算力的需求提升非常快,几乎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比肩,吴雄昂表示,从2007年的第一代iPhone到当前的iPhone 13,其主芯片算力提升了300多倍,如今汽车电子架构变革浪潮下所需算力的飞速提升业已开始。
 
       “比如过去辅助驾驶标准解决方案算力可能几个TOPS就够用了,在规划中的自动驾驶芯片算力从几百到上千TOPS,而且这中算力竞赛可能才刚刚开始。”他解释,“汽车智能化过程中也会经历与移动终端类似的过程,而且这个算力提升不是仅仅通过一个更高性能的CPU就能实现,针对视频图像、神经网络处理器等的NPU的性能提升也非常重要。未来一定是多处理器并存的计算架构NPU,才能使算力快速提升满足自动驾驶需求。”
 
       在这样的背景下整车厂商参与到汽车芯片中成为必然趋势。
 
       吴雄昂认为,移动互联网智能化过程中,数据中心的计算架构在不断演进;同样的在汽车智能化过程中,其计算架构也在飞速演进。实际上每一代技术革命的最初,需求量不是很大,传统的芯片厂商难以投入一个标准化的芯片来支撑市场,此时系统厂商就要自己做定制化的芯片来满足自身需求,随后才会成为标准化产品。
 
       “现在NPU作为一个核心的新处理器,现阶段是非标的,每家有不同的需求,随着算法的固化、应用的演进会越来越标准化。”他强调,因此今后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系统厂商做芯片,直至形成标准化芯片产品。
 
       超域计算趋势下,携手中国共赴星辰大海
 
       事实上不仅是汽车“新四化”,在云计算、IoT、区块链、元宇宙等诸多领域中,传统的、单一的架构无法应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需求,超域计算开始成为新的趋势,由XPU(CPU+GPU+NPU)主导的时代即将来临。
 
       在行业技术变革、全球地缘政治抬头、疫情、半导体并购等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,安谋科技作为产业链核心的IP供应商,一路走来遭遇了无可比拟的机遇和挑战,先后发布了针对中国生态的“星辰”CPU、“周易”NPU神经网络处理器、“山海”SPU安全处理器、“玲珑”ISP图像信号处理器、“玲珑”VPU视频处理器,2021年基于安谋科技自研IP的客户芯片出货量超1亿颗,本土授权客户超过100家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吴雄昂强调,安谋科技成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中国的半导体产业,不仅经营Arm架构的产品,更要开发自主的架构,成为产业生态中的自主创新者和赋能者,继续努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国产化步伐,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他还透露,希望在2025年后将安谋科技在上海或香港上市。
 
       “我们坚信所有的IP厂商只要服务好中国市场,就能成为全球第一。”